此帐号已被封,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
文章于 2022年5月22日 被检测为删除。
查看原文
被微信屏蔽
其他

王阳明学行简说|《传习录》讲课录第一讲(2)

泰顺县文礼书院 文礼书院 2022-05-22


王阳明学行简说

 

今天因为大部分人都没有书,而且我也说要把王阳明这本书——谈一些王阳明学问的特色——先介绍一下,以后读这本书就大概比较有头绪。

首先我先说王阳明学问的成熟,他的来历。钱绪山曾经说——钱绪山是王阳明的大弟子,王阳明晚年有两位弟子,是比较有名的,而且当教授师,就是替王阳明先生接引新进的学生,新进的学者,一个是钱绪山,一个是王龙溪,这两大弟子——归结王阳明一生的学问,有所谓的前三变,后三变。就是以龙场悟道为核心点,这个之前有三个变化,之后有三个变化。所谓前三变,第一变就是王阳明学问的成熟的第一个阶段,所谓的“泛滥于词章”。第二变呢?就是所谓“出入于佛老”。王阳明的文章是很好的,他也曾经想要成为一个作家、一个作者。他诗、文都很好,比一般人好,比已经在地方上成名的人都还好,诗文作得很好。大家知道他十一岁的时候就会作诗了,他作的第一首诗:“山近月远觉月小,便道此山大于月。若有人眼大如天,当见山高月更阔。他文章作得好,这是第一,泛滥于词章。第二变,出入于佛老。就是王阳明也曾经修道,修道家之道,修佛家之道,都相当有工夫,他的工夫也相当了不起了。他结婚那一天,大家忙着给他办婚礼,他闲来无事,就出去散步,然后走到一个道观,叫铁柱宫,那里面有道士在那打坐,他就问道士。打坐的道士邀请阳明过来坐一坐。一坐就忘记回家了,当天晚上没有参加婚礼。他们主持的人很着急,派人到处去找,隔天早上才找到他。然后他就修道,后来又修佛,修佛修到能够预知。他知道他有几个朋友来拜访他,就派人先去路上接。以前没有手机的,所以以前要去哪里很不方便,谁要来谁知道呢?说有几个人,他们的行装是什么,服装是怎么样,他们从哪里来,你到哪里去接他们。果然派的人就接到这几个人,可见他有预知。但是他都觉得人家说我阳明得道了,有道,能够预知,有神通,大家都很羡慕,王阳明告诉他们说这里是拨弄精神,说这不是道,这是拨弄精神。他虽然学佛老,已经有一般人难以达到的功力,但是他还是觉得心里不安,所以终于只是出入,或出或入,进去又出来,进去又出来,终于没有完全进入。最后他才对儒家有所领悟,就是龙场悟道,龙场悟入儒家之道,龙场悟入儒家。

王阳明龙场悟道处

从龙场悟入儒家开始以后,他就开始讲学。首先他所讲的是知行合一。但是因为讲知行合一,学生有许多的问题,知跟行是不是合一?等等。有许多问题,天天在这里搅扰,他也觉得这样教法不行,弟子难领悟。后来就教学生静坐,这是第二种教法——静坐。从静坐中养出端倪,比如说从静坐中来体会他的心体,体会他作为一个儒者,或是作为道德的根据,从静坐中来体悟。后来也发现学生渐渐地喜静厌动——喜欢静,讨厌动,渐渐地有喜静厌动之病,这是不好的。他就想那如何来教导学生呢?教导学生来体悟他所悟的儒家之道,怎么教导?所以一直到五十岁,他才专门提“致良知”三个字,“致良知”三个字,就是提“致良知”之教。龙场悟道是三十七岁,三十七岁悟道,大概到三十八岁、三十九岁,在龙场悟道时就开始讲知行合一了。三十八岁他就赴起官职了,他第一任的为官是到江西庐陵,当庐陵县县令。就是欧阳修写的“环滁皆山也”,《醉翁亭记》,最后一句“太守谓谁?庐陵欧阳修也。”现在的吉安市,有阳明路。阳明当官首先是在江西,后来调到南京,后来又到江西,平叛的时候在江西,他的功业都在江西,派他出去平乱都从江西出兵。所以王阳明在江西的时间很久,在江西教静坐。后来一直到五十岁,才提致良知。阳明是五十七岁就过世了,所以提到“致良知”的时间也不长。《传习录》里面的内容大体都是“知行合一”跟“致良知”,比较少提“静坐”。


他到晚年的时候,学生很多,而且他的学生也有许多是修道的、修佛的,很喜欢再问阳明比如关于静坐的事。有学生问,请王阳明讲一讲,他对于静坐、对于修佛的所悟所得。阳明就把他骂一顿,说:“我现在提倡致良知,你不来问我所得的,你问我所悔的。”就没有告诉他。所以阳明到最后是归本于儒。那么这个前三变:就是泛滥于词章、出入于佛老,到最后悟入儒家之道。从悟入儒家之道开始,就又三变:就是所谓的知行合一、静坐以及致良知。后三变,我们应该这样说是:知行合一之教,静坐之教以及致良知之教。

前三变的变,你看,词章是所谓的世俗的学问,转一下进入佛老,佛老是一种修行的学问,我们刚才方便把它称为实践的学问,佛老也是实践的,我们可以称为实践的学问。再变,悟入儒家之道,儒家之道也是实践的学问。但是这两种实践的学问是有差别的,都可以说是实践的学问,但是真正的实践,其实是儒家,儒家的学问才是真正实践的学问。有了实践,悟入儒家之道以后,这个知行合一也是儒家的实践。王阳明的静坐跟佛老两家的静坐意思是不一样的,不一样在哪里呢?不一样就在实践的意思不一样。所以阳明的静坐也是属于儒家的实践,儒家的工夫,不是道家、佛家的工夫。而“致良知”更是儒家实践学问的成熟。

录文 | 刘颖、杨迎

校对 | 黄勇



相关阅读:

这本书很重要,也很简单|《传习录》讲课录第一讲(1)


欲聆听季谦先生最新晨训内容,您可长按识别或扫描下图中二维码,收看直播后,还可以回放!
来与书院班学子一起上课吧!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